整理编辑:曹沁
图片来源:睡星人探店
近年来,伴随着消费者对多元化和个性化旅行体验的需求日益增长,“一站式”、“多体验”成为新的酒店住宿趋势,在此基础上,为满足业主和消费者需求而诞生的双品牌酒店策略诞生。不过,根据迈点了解,除了双品牌以外,目前还有不少项目是以三个及三个以上的酒店品牌加盟为主要经营策略,日前迈点发布文章《间客房同时加盟3个品牌,酒店营收可以起死回生吗?》,引发了众多讨论。
到底是什么是多品牌加盟战略呢?根据字面上的理解,即在一栋楼或者一个酒店项目内同时加盟三个及以上的酒店品牌,除了同一档次的品牌以外,更多的是以经济连锁、中端、高端酒店品牌相互配合的形式。
迈点注意到,尽管过去也曾有过这样的案例,但是疫情后越来越多的业主方和投资方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原因也不难理解,一方面是疫情影响下酒店经营困难,多品牌战略可以链接不同类型的消费客群,从而为酒店增加营收;另一方面则是在酒店连锁化趋势加强的大背景下,多品牌加盟可以获得酒管公司更多的硬件软件的支持,从而降低经营风险。
但这样的模式是否真的能提升酒店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呢?为了探索这种模式的内在逻辑,迈点诚邀酒店相关从业者和专家老师共同聊聊「多品牌加盟战略」。
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在实际操作中有什么优劣势?
事实上,对于一栋楼或者酒店项目是否可以同时加盟多个酒店品牌,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不少人会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加盟多个品牌就和酒店有不同价格区间的房间一样,是正常的商业模式;有的则认为多品牌加盟会导致酒店服务标准和风格混乱;还有部分人认为只要将品牌错开,入口区分,这种形式还是有可取之处……
辛小龙:
随着国内集团品牌特许加盟业务板块的成熟体系,目前这样的案例很多,尤其是一二三线城市,这样的模式体现的更多一些,各头部品牌集团都在占领物业核心区域,同时也随着经济型品牌的改革升级,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体验需求,我觉得这样的趋势也是必然的,作为品牌集团而言,会树立竞品”对手”这样的概念,做酒店投资经营,更重要的是看投资回报周期,其实当然最核心的问题点也就是成本问题,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在前期投资,市场预判是非常重要的关键,从市场、客源、供需、消费群体等来做比例划分,无疑增加“蛋糕”的分割,倒不如占领布局形成系列化的档次。
赖帅安:
我了解的一些项目,大厦物业只能允许一个酒店品牌的加盟;但是如果完全是自建的项目,也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不过从消费端来说,如果开放多家酒店品牌加盟,会让消费者到现场后,产生选择困难症。
Robin:
这是看酒店位置,周边区域客户消费群体的饱和度,体量大不做品牌差异,同个酒店只做消费差异会给客户误会认知。
谷帅:
同一栋楼加盟多个品牌,从经营的角度来讲,差异化经营是可以提高出租率的,给客人更多的选择,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入住,同时价格也可以做差异化,从而提高收益。当然,这是我们大家都希望的结果。
但是,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业主,一个品牌一个业主,或者每一个品牌都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彼此之间做不到更好的合作。反而形成彼此竞争,相互拆台的局面。这样的话就是一个不好的局面了。所以同一栋楼里多个品牌,合者共赢,不合百害!
如果加盟一个公司的不同品牌,相互差异化较大,倒是很好的选择,比如我们公司的酒店品牌分为富士酒店及度假村和季枫酒店及度假村。两个品牌从设计上的定位就完全不同,而且遵循一店一设计的理念,运营是在同一个运营中心,门店的服务也是根据门店情况去设计服务标准,更好的发挥门店的自身特色。这样的话也最有利于提高酒店收益。
何静平:
不知道是项目初期就决定了要挂几个品牌错位经营,还是后期的改变?假如立项初期的规划,就要在接待等服务细节的错位经营去考虑。如果最初的项目设计要做多间的体量,后期经营再调整,就说明初期立项规划和现实不符合。这样的调整不太有太多起色。假如做不到,就不要做多品牌。多间房的数量的设计,不科学;
因此,如果挂多品牌,就要动线分流,服务细节,不一样的品牌定位,客人也不会有影响;多间,住满人,那个场面,也蛮混乱。一个品牌下,怎样分流人员?所以多品牌是不是有这些因素的考量?不过动线,功能的共用如果多间的客人共用,公共空间的场控,服务,管理,还是混乱,会很多人挤在同一空间。需要不同品牌管理自己空间提供服务。要考虑到除了多间房的客人,酒店应该还有其他业务,比如,会议,活动的外部客源。
张世宁:
个人觉得可以加盟三个同档次同一集团的品牌,而非高中低档类别区分加盟。
1,酒店位置,市场定位,消费群体要明确。2-同一档次不同品牌可以形成良性竞争,促进各自优劣互补,风格互补,争取最大限度流量为王。3-其中一个可以做体量间房左右的中档公寓项目,另外间分别做间房的两个中档品牌酒店。合理区分。4,做好价差档和阶梯房价,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消费区分,等于一个项目给消费者三种口味的食材体验。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多品牌加盟,风格不能同质化,比如全季和桔子可以在一起,智选假日和希尔顿欢朋就有冲突。我举个例子:北方某二线省会城市CBD有一个间房的物业,做了两个商务品牌,一个是全季品牌,倡导中国东方的入住体验,价位~,另一个是美居品牌,体现西方的法式浪漫风格,价位~,常住出差或长住办公的商务客人等于有了两个选择体验,既可以享受中国的茶文化和纯中式早餐,又可以享受法式红酒和西式糕点。好多客人慕名而来,本来住一天的客人,选择了延住,计划外增加了复购率和宣传效应。本来相对薄弱的OTA和旅游客人也慕名而来,目前这家业主成为了一个赢家。同一集团品牌的酒店群模式正在形成,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流量支撑和项目业主背景支持。
野利学:
看到过两个相似快捷品牌在一个楼,然后因为竞争另一个很快倒闭了,业主有时愿意引入两个品牌搞一个内部竞争,但是必须错位,在一起竞争冲突太大了。
TopMeng:
1、假定是这栋楼是同一个业主,同时加盟两个或三个品牌是完全可以的。理想的状态是在前期策划时就确定为两个或三个酒店,每个品牌都有独立的交通、有不同的定位,产品、客群、价格等均有所差异,由同一个团队进行管理,后台区共用,会议、宴会及部分休闲设施共用,能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
2、双品牌酒店是很常见的,同一栋楼里,三品牌酒店可能难度不小,即使能够实现,垂直交通、大堂等公共区域也会产生较大的浪费。在进行经济测算时能否算得过来?
3、是否考虑将酒店改为商业综合体,部分客房楼层改为月子会所、公寓或写字楼,低楼层部分改为零售、餐饮或会展区。这些业态与酒店能产生良好的协同作用,能为其它业态带来客源;
如果是一栋高层建筑,动线较难组织。如果是多栋多层组成的群落,做成三个品牌应该好规划,我整体是赞同的,存在即合理。
伍园媛:
迈居这边有一些这样的项目,投资人表示起初没有想过要做酒店,只是出于投资的目的买下了一两层写字楼,然后交付后出于某种原因决定自己做一个经济型酒店,但是事实是这样的项目在运营上和退出时,都是比较困难的。
赵芯:
项目立项之初就确定多品牌协作,优于各自为战的不同业主多品牌混战。但是具体项目,要具体分析。首先要看项目的客源结构,单一客源结构的项目,多品牌作用不会太大,还增加前期加盟费用和后期管理费用。如果是客源结构多样化,有利于品牌矩阵式加盟。
王刚:
多品牌在同一栋物业的情况其实在很多的城市都有,客人感知其实是很乱的,多个招牌,会让很多客人对于酒店的品质有质疑,尤其是对于大堂等公共空间,有很多的不便之处。同一个业主的情况其实很难出现,因此对于公共资源和品牌定位的把控也是很难的一点。
间客房同时加盟三个品牌也要考虑物业的具体条件,如上所说,多个群落物业相对比较好管理整体的公共空间使用和客人动线规划,但是如果垂直的物业难度太大。
王柯:
我们今年可主要客户就是酒店老板,引入月子会所餐饮、公区、保洁等都可共用。而且只需要用部分空置客房改造做即可,月子房基本30间左右。投资小、上线快、收益高。
马立平:
其实现在已经有类似多品牌的经验,普通楼层+行政楼+亲子房,都是不同风格,不同价格,不同服务,现在只是冠以不同品牌。我理解不知道是否正确。只要做到不重叠管理,没有重复建设、重复投资、浪费资源等,经营更灵活。
辛小龙:
对于这样的商业模式而言,实际上没有好与坏,有利的问题就会出现弊,这是必然的合规现象,每一个物业都有不同的属性,对于集成性酒店群这样的物业性质而言的话,低中高档,实际上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感,尤其是出现淡旺季,还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劣势就是停车区域、大厅办公区域、电梯区域、宾客区域很多的不便利性,优势就是形成自然性的客户供需,从管理、产品、服务等形成客源稳定性。
赵芯:
优势:多品牌可以通过各品牌的会员系统和品牌影响输送客人给酒店。劣势:管理成本高,品牌同质化。
张世宁:
优势:良性循环有利于客源积累。劣势:很容易形成与低档品牌的价格战,不利于对高档品牌的保护。
武旭:
站在客人的角度考虑,整体体验感也不是很好,体验不好自然影响酒店收益。其实现在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也就是舒适型,经济型酒店,中高端酒店反而不会,对自己的品牌影响是很大的。
“酒店+X”模式
和多品牌加盟模式有何区别?
事实上,无论是双品牌战略,还是多品牌加盟,业主方和投资方的本意都是为了增加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在以上讨论中,有不少提到“酒店+X”的模式,如TopMeng提出可以将项目改为商业综合体,较高层引入月子会所、公寓,较低层引入零售等产业,王珂也就自己的工作经验表示这种“酒店+X”的多品牌运营正在受到很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05.html